我們在拍攝一些比較密集的物體例如:建筑裝飾、紡織物、顯示屏等等,都會看到有一些莫名的彩色條紋嚴重的影響了樣張的成像效果,這種在這些有著密集而重復細節的樣張上出現的彩色條紋就是所謂的摩爾紋,那么這個摩爾紋是怎么產生的呢?又應該怎樣才能在樣張中避免這些摩爾紋的出現呢?讓我們走進科學。
摩爾紋比較常見的解釋就是在一些數碼相機、掃描儀等設備的感光元件上,在拍攝、掃描的過程中受到了高頻干擾,而在圖片上出現了彩色和形狀不規律的條紋。原理就是在兩個頻率接近的兩個頻率接近的等幅正弦波疊加,合成信號的幅度將按照兩個頻率之差發生變化。如果在感光元件里面像素的空間頻率與影像中條紋的空間頻率接近,就很容易會產生摩爾紋。如果想要在硬件層面上避免這些摩爾紋,就應該要使用鏡頭分辨率遠小于感光元件的空間頻率即可避免摩爾紋的產生。
但是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相機都有這么大的單位像素面積啊,所以一些采用拜耳陣列傳感器的中低端相機往往都會選擇在傳感器前加入一塊低通濾鏡來減弱摩爾紋的產生。不過有利有弊,低通濾鏡加入會影響細節成像,雖然在單反上的影響并不是相當嚴重,但數毛黨和銳度黨就是心里一萬個不爽啊。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相機生產商也在開發一些可以避免這種摩爾紋產生的感光元件,例如適馬的X3和富士的X-Trans傳感器。關于這點也曾在小編的另一篇文章《探究索尼新型RGBW傳感器的“W”》當中提及過,當時由于稍微跑了點題而沒有介紹,正好這里介紹一下。
適馬的X3傳感器與傳統拜耳陣列傳感器結構完全不同,傳統的拜耳陣列傳感器為一層的RGBG濾片設計,而適馬的X3則是與膠卷的三層結構設計類似,在傳感器上方鋪滿BGR三層像素疊加而成,就像是膠卷上面的三層乳劑一樣,只不過膠卷是沒有像素點這種東西的。X3感光元件的每一個像素都能夠感應到RGB三種色彩,從而在同一個像素上就完成了色彩的匹配數據,而且不再需要像拜耳陣列一樣使用了“猜色”(反馬賽克運算)技術才能填上臨近像素的色彩。由于直接省略了“猜色”的過程,所以適馬X3對于像素色彩之間干擾就等于沒有了,而且對于色彩的還原準確性來說會更好一些。然而也因為使用了三塊像素濾片疊加的原因,對于光線的衰減也是一個問題,特別是在最底層的紅色像素濾片會比較吃虧,不過從眾網友拍攝直出的色彩來說好像問題也并不大,而且很多人在拍攝之后會選擇后期處理,色彩的調校就看你自己的喜好了。
另一種就是富士開發的X-Trans傳感器,它與基于傳統的拜耳陣列傳感器上革新的傳感器,傳統拜耳傳感器為2×2的RGBG排列,而X-Trans傳感器則是以6×6的像素排列。其中X-Trans傳感器的RGB像素濾片排列順序是從膠片的銀鹽顆粒無序性上得到的啟發,對傳感器的色彩濾鏡陣列進行修改,添加了模擬的無序性排列。說是無序性,其實還是不能看出一定的規則順序的,只不過6×6這種大間隔有規則方向排列的重復頻率相比起拜耳陣列確實要小得多,所以這種陣列方式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摩爾紋的產生。而X-Trans傳感器當中綠色的濾片會比較多些,官方說法是人眼對綠色最敏感,所以增加多點綠色,讓色彩更真實一些(就是更艷麗,更貼合人眼觀感)。
上面介紹的兩種新型傳感器都直接取消了低通濾鏡,使得樣張的細節表現更加銳利,由于新技術的應用也可以減輕甚至消除摩爾紋的產生。
以佳能70D為例,就算加入了低通濾鏡,當拍攝屏幕的時候還是會有比較明顯的摩爾紋的,那是因為屏幕上面的RGB背光像素點更加統一重復和密集。要解決也是可以的,就是稍微的脫焦,讓焦點稍微不那么準確的對在像素點上,就可以減輕這種摩爾紋情況,不過當然情況就是樣張細節不夠清晰了,不過從觀感而言會稍微比滿屏摩爾紋要好那么一點點。而這個技巧不限于相機,對于手機來說也是有效的,特別是支持手動對焦的手機會更好用一些。
除了這么折騰的方式之外,另外還可以通過改變相機的角度,傾斜相機來減輕摩爾紋。還有改變一下相機的位置,多走幾個位觀察摩爾紋,哪個位置摩爾紋少而又能接受這個取景構圖的就可以拍下來。
另外有錢的,還是直接考慮選擇無低通濾鏡的新型相機或者全畫幅相機來減輕摩爾紋的產生吧!
什么是摩爾紋
莫列波紋(法語:Moiré pattern),又譯為摩爾紋、莫爾條紋、疊紋、水狀波紋,是一種在柵欄狀條紋重疊下所產生的干涉影像。
摩爾紋是數碼照相機或者掃描儀等設備上的感光元件出現的高頻干擾,會使圖片出現彩色的高頻率條紋。由于摩爾紋是不規則的,所以并沒有明顯的形狀規律。對于相機來說,如果設計時在鏡頭上安裝低通濾波器會有很好效果,但會影響照片銳度;對于掃描儀來說,并無很好的方法解決。
對于CRT顯示器來說,指畫面中出現波紋形色彩干擾的現象。主要在文字焦點突出時發生,是由于CRT顯示器中電子束與熒光體碰撞時電子束的殘留值影響周圍熒光體引起干擾所致。通過改變焦點值可以解決這種問題。不過CRT摩爾紋是蔭罩柵陰極射線管本身所固有的、內在的特質,無法完全消除,只能在一定限度內抑制減輕(如通過顯示器的OSD菜單中MOIRE消除選項)。
簡單的說,摩爾紋是差拍原理的一種表現。從數學上講,兩個頻率接近的等幅正弦波疊加,合成信號的幅度將按照兩個頻率之差變化。差拍原理廣泛應用到廣播電視和通信中,用來變頻、調制等。
同樣,差拍原理也適用于空間頻率。空間頻率略有差異的條紋疊加,由于條紋間隔的差異、重合位置會逐漸偏移,也會形成差拍。
如果感光元件CCD(CMOS)像素的空間頻率與影像中條紋的空間頻率接近,就會產生摩爾紋。要想消除摩爾紋,應當使鏡頭分辨率遠小于感光元件的空間頻率。當這個條件滿足時,影像中不可能出現與感光元件相近的條紋,也就不會產生摩爾紋了。有些數碼相機中為了減弱摩爾紋,安裝有低通濾波器濾除影像中較高空間頻率部分,這當然會降低圖像的銳度。將來的數碼相機如果像素密度能夠大大提高、遠遠超過鏡頭分辨率,也不會出現摩爾紋。
折疊編輯本段減輕和消除攝影中的摩爾紋影響
1、改變相機角度。由于相機與物體的角度會導致摩爾波紋,稍微改變相機的角度(通過旋轉相機)可以消除或改變存在的任何摩爾波紋。
2、改變相機位置。此外,通過左右或上下移動來改變角度關系,可以減少摩爾波紋。
3、改變焦點。細致圖樣上過于清晰的焦點和高度細節可能會導致摩爾波紋,稍微改變焦點可改變清晰度,進而幫助消除摩爾波紋。
4、改變鏡頭焦長。可用不同的鏡頭或焦長設定,來改變或消除摩爾波紋。
5、用軟件處理。如Nikon Capture或Photoshop插件等,消除最終影像上出現的任何摩爾波紋。